IEEE 754:格式的基本原理:非正态和正态数字 [英] IEEE 754: rationale for format: subnormal and normal numbers

查看:32
本文介绍了IEEE 754:格式的基本原理:非正态和正态数字的处理方法,对大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!

问题描述

谁能澄清一下:

  1. 为什么次正态数的格式到底是±(0.F) × 2^-126而不是±(1.F) × 2^-127
  2. 为什么正态数的具体格式是:±(1.F) × 2^exp,而不是比如说±(11.F) × 2^exp,或者比如说±(10.F) × 2^exp

推荐答案

我使用简化示例检查了这两种格式的属性。为简单起见,我使用格式0.F × 10^-21.F × 10^-3,其中F有2个小数位,没有±

最小(非零)/最大值:

Format          Min value (non-zero)           Max value
0.F × 10^-2     0.01 × 10^-2 = 0.0001          0.99 × 10^-2 = 0.0099
1.F × 10^-3     1.00 × 10^-3 = 0.001           9.99 × 10^-3 = 0.00999

以下是图形表示:

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,从值开始0.001格式1.F × 10^-3不再允许表示较小的值。但是,格式0.F × 10^-2允许表示较小的值。以下是放大后的版本:

结论:从图形表示中我们可以看到,格式0.F × 10^-2优于格式1.F × 10^-3的属性是:

  1. 提供更多动态范围:log10(max_real / min_real)1.99 vs 0.99
  2. 精度较低:可以表示的值较少:100 vs 900

对于次正态分布,IEEE754似乎更喜欢more dynamic range,而不考虑less precision。因此,这就是为什么次正态数的格式是±(0.F) × 2^-126而不是±(1.F) × 2^-127的原因。

这篇关于IEEE 754:格式的基本原理:非正态和正态数字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IT屋!

查看全文
登录 关闭
扫码关注1秒登录
发送“验证码”获取 | 15天全站免登陆